25
2020
11

爱是想要触碰却又收回手——浅析《永远的门》的象征和留白艺术

也许李清照笔下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身处封建社会的痴男怨女们对爱情的普遍态度。在车马都很慢的年代,爱情于多数人而言,不是每天清晨六点的吻,而是相隔千里亦或阴阳两隔的无奈。而文本《永远的门》中男女主人公仅一墙之隔,但最终却仍未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样的遗憾在令人叹息的同时,也不免让人感到丝丝疑惑。本文将从象征和留白艺术角度出发,来进一步探索文本蕴含的独特艺术魅力。

2.jpg 爱是想要触碰却又收回手——浅析《永远的门》的象征和留白艺术 王凯丽kellywang最新动态

一、鲜花的多重涵义

自古以来吟咏花的文人不在少数,他们或以鲜花的高洁品德自喻,或歌颂它们的纯粹无暇,亦或者将其与自身感情融为一体,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文本《永远的门》以花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首先女主角老姑娘潘雪娥在花店工作,天天与花打交道;其次男主角单身汉郑若奎回家时常常带回一束鲜花,四季不断;随后作为看客的邻居们希望能在潘雪娥的房中出现郑若奎买的鲜花,但未果,人们感到遗憾;然后郑若奎不幸去世后潘雪娥送来一只缀满鲜花的花圈作为悼念;最后人们整理郑若奎遗物时发现花瓶中的鲜花仍没有枯萎。

花在文中的五次出现,都有重要的意义。前面两次花的出现引出潘雪娥、郑若奎的个人简要介绍,她大概四十岁,面容姣好,但独居未曾结婚,这让邻居很不能理解;他四十五六,除了眼神有光,外貌有点不尽人意,但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不会有情调的“老头儿”却一年四季都买花。第三次花的出现,并不是代表一种外在物质,而是潘郑“爱情”的一种象征,人们希望潘郑之间能有点奇迹。第四次花的出现,不再如前三次那般轻松,而是带着死亡的凝重,是潘对郑不幸遭遇的悼念,其中或许也包含着自己与他爱情夭亡的祭奠。第五次花的出现,是全文第一次以特定品种的鲜花形式出现——白菊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菊花自古以来就象征淡雅脱俗、高情远志的人格自尊精神,除此之外,菊花还象征着长久。菊花一般在秋天开放,九月又可称为“菊月”,而“九”与“久”谐音。文本在结尾处展示菊花,一方面显示了郑精神上的高洁淡雅,追求遗世独立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渴望能永远和潘保持这样身远心近的关系。

二、“什么也没有”的留白艺术

文本从第三人称外聚集的角度,以诗意般的语言讲述了一个透着悲伤与遗憾的故事。对于男女主人公,叙述者没有做深入的心理活动描写,而只是对其外貌和日常生活做二、“什么也没有”的留白艺术

文本从第三人称外聚集的角度,以诗意般的语言讲述了一个透着悲伤与遗憾的故事。对于男女主人公,叙述者没有做深入的心理活动描写,而只是对其外貌和日常生活做出必要描述。从而使读者在阅读文本时,由于邻居们对潘郑的盼望以及作者刻意留下的对潘郑似有似无的爱情的痕迹,于大量留白中,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引导读者思考女主人公为何面容姣好却独居未婚,潘郑之间究竟有没有爱情,为何当邻居都在为郑的离去而哭泣时,潘却只是眼圈红红的,以及最后潘离去的原因又是什么?

这一切问题,作者都未作明确表露,只是客观地把所有问题抛出,在文本中扮演着邻居似的角色。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始终隔着一层薄纸,隐隐约约似乎能感受到彼此的爱意,但最终又无迹可寻。在同是江南古镇,烟雨朦胧这样的背景中,仿佛上演了另一个雨巷中撑着油纸伞转瞬即逝的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女孩和彳亍徘徊少年的故事。他们最终什么都没有发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圆满结局——喜结连理,除了留在墙上的永远的门记录了郑对潘的情愫之外,其余一切我们都不得而知。

文本《永远的门》以花始以花终,于平淡的叙述语调中,在温婉多情的江南古镇展开了一段似无实有的爱情故事。在如今充斥着喧嚣浮躁的时代,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他理想中的世界:一群生活在仿佛世外桃源中的人们,他们生活淳朴、富有正义,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懵懂单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一切都是最美好的样子。正如沈从文先生笔下《边城》中的湘西古城,始终闪耀着人性之美。



作者:原野千目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7c05fd45563d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