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6月18日,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吴唅拿着一份拒绝接受美国面粉的声明书来到了一个教授的家中,这位近50岁的教授正因为胃病复发营养不良而卧床不起,瘦得不成人形。
吴唅拿着声明书对他说:“你一家老少九口,日子特别艰难,如果拒绝在声明上签字,经济损失特别大,但为了尊重你的意见,我还是来了,总之不要勉强。”
这位瘦得不成人形的教授艰难地坐起来,坚决在声明上签了字对吴唅说:“我的秉性,吴先生是知道的。春秋时节气节之士坚持不吃嗟来之食活活饿死,傲骨可嘉,足可为人师表。故我宁可饿死,也不要带有侮辱性的美援面粉。“,两个月后,这位教授病逝,他就是以《背影》闻名的文学家朱自清。
01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出生于江苏梅州,他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祖父朱则余是海州当地的承审法官,父亲朱鸿钧在扬州的江都县做过官。
1901年,3岁的朱自清随父母迁居扬州,在杨州市安乐巷29号老宅中住了十三年,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文官因此从小对他的教育都十分重视,朱自清从小就授受正式的私塾教育,也为他后来成为大文学家打下了基础。
1912年,14岁的朱自清考入新式教育的扬州高等小学,随后进入江苏第八中学就读,四年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预科,后来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严”中的“自清”二字,改名为朱自清。
1916年,年18岁的朱自清也遵从父母之言娶了当地名医武威三的女儿武钟谦,婚后倒也美满,武钟谦是个贤妻良母,先后为朱自清生下了六个孩子,婚后第二年,朱自清的父亲因为一场风波丢了职务,从此朱家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不过这也没有影响到朱自清的学业,他在大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学才华,于1919年2月出版了处女诗集《睡吧,小小的人儿》,他还参加了新潮社,并且积极参与“五四运动”,在青年时期是个有为青年。
1920年,朱自清以优异成绩提前一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年仅22岁,高等大学毕业后的朱自清工作却不怎么顺利,他先带着妻子去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老师,后来又回到母校杨州中学任教,当时父亲已失业,弟弟妹妹又小,全家都靠朱自清收入生活,经济负担很重。
当时朱自清的新派思想跟父亲的旧派思想老是发生冲突,于是他又带着妻儿离开了杨州,前往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任教,但还是每月寄钱回老家补贴家用。
02
1925年,27岁的朱自清在好友俞平伯介绍下进入清华大学任教,生活总算稳定一些了,这时他的妻子武钟谦却积劳成疾去世了,给朱自清留下了五个孩子,一个带孩子的男人急需一个女人帮手,于是好友浦西为他介绍了一个叫做陈竹隐的女孩认识。
陈竹隐是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四川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也是一个知识份子,她很仰慕朱自清,愿意跟朱自清结婚,但善良的朱自清考虑到自己是个丧偶还带着五个娃的男人,而对方是个未婚的年轻女子,不想拖累,所以拒绝。
但陈竹隐为朱自清的人品所折服,主动示爱,表示不计较当孩子的继母,朱自清大受感动,两人热恋于1932年结婚,他们婚后非常幸福,陈竹隐又连续生下了三个孩子,对朱自清与前妻的五个孩子也视如己出,感情很好,但是由于陈竹隐一人带着八个小孩,难免偶然会有情绪。
朱自清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点,主动减少在外应酬,并承担了一部分家务,顺利度过了婚姻的磨合期,感情历久弥坚,两人相亲相爱,一直到朱自清去世,都很恩爱。
03
朱自清与妻子的关系处得非常好,但之前跟父亲的心结一直没有打开,1928年,朱自清前妻去世前一年,他突然收到久不通信的父亲朱鸿钧的一封信。
当时的父亲已经年过半百,他在信中写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看到这封信心里非常难受,连续几夜辗转反侧,没有睡好,想起父亲以前对自己的种种好处不免动容。
尤其回忆起1917年他去北京大学就读时,父亲送别他的场景,一时之间百感交集,灵感喷发,朱自清挥笔写下了中国现代史上最经典的散文之一《背影》
之后,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朱自清的散文集,其中就有这篇《背影》,朱自清的三哥朱自华看到大哥的散文集就带回家给父亲看,父亲看到儿子写的《背影》,不禁老泪纵横,父子冰释前嫌。
随着父子关系的缓和,朱自清也进入了文学创作高峰,接连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1934年他出版了《欧游杂记》,1935年编辑了《中国新文学系》,1936年出版了散文集《你我》。
这时抗日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达昆明,出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的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在抗战时期,物资短缺,就是像朱自清这样的文学家和大学教授生活都非常困难,当时他的月薪不过400块出头,全家开销远远超过收入,很多时候需要依靠友人的救助过活,但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朱自清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着教学和文学研究。
04
抗战胜利后,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教学,这时一宗惨案打破了他生活的平静,他的挚友闻一多出事了。闻一多是湖北黄冈人,出国留学归来后也在清华任教,但他是个抗战积极份子,于1944年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会,1945年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会中央委员。
1945年,国民党出动大量军警镇压学生运动,造成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国民党特务认定民主人士李公朴是罢课的组织者,将其暗杀,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公开斥责国民党特务,被国民党暗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李闻惨案”。
朱自清闻讯非常悲痛,他立即写信给闻一多夫人,表示了愤怒和商议遗稿出版事,还表示愿意尽力照顾闻家人的生活,由此事件为契机,朱自清也坚定地成为民主主义战士。
05
毛泽东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中写道:“中国人是最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主义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其中就列举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愿饿死也领美国”救济粮“的例子。
抗战前,朱自清就因为生活不规律患上胃病,再加上家中八个孩子,他为了节省口粮,经常一天只吃餐,后来胃病开始严重,不得不休养了整整一年。
抗战结束后,内战又爆发,国家的经济一片混乱,朱自清这样的教授虽然比普通老百姓生活要好一些,但也就勉强填饱肚子而已,当时他的胃病已经非常严重,每餐只能吃少量的细粮,当时这种情况要么去黑市买粮,要么就接受当时美国提供的”救济粮“。
美国的”救济粮“是指美国人在1948年援助国民党政府数亿美元的一部分,主要为了解决中国饥荒的问题,这些粮食有很多种,其中就有粗粮和细粮,但当时清华大学一批爱国教师起草了一份《百十师长严正声明》,拒绝美国收买性质的施舍。
当时朱自清没有细粮就活不下去,但他宁愿饿死也不愿意接受美国的施舍,真正地体现了一位爱国文学家的气节,可歌可泣。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却永远活着,朱自清就属于后者。
作者:莫染说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0c752893d975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