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还记得英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惊世骇俗的名言“18岁,我们都老了。”
这句名言可能在许多人看来是荒诞不经的,但是在美国儿童作家文德琳·范德拉·安南的小说《怦然心动》中,这句话说的名副其实。
书中以两个孩童视角,用单纯可爱的笔触描述了一段跨越年龄界限的纯真恋情,作品一经推出,便稳居畅销书排行榜,感动了全球无数的读者。
有着这样出色的市场表现,小说被好莱坞买下版权进行电影改编,也就丝毫不足为奇了。
2010年由年过六十,混迹于好莱坞名利场数十年的罗伯·莱纳执导的电影版《怦然心动》正式上映了。
电影获得全球范围内观众的好评,也史无前例地获得了一众影评人异口同声的褒奖,更引发了一场对青春时代恋情的追忆和思考。
最重要的是,电影的制作费用包括后期宣发也仅仅只有1400万美元,与同时期那些动辄就是数亿美元投资的好莱坞特效动作大片相比,成本实在是低的可怜。
但是电影抢眼的市场表现,却让无数所谓的大片自愧不如,在好莱坞日渐依靠动作特效和庞大场景取胜的新时代,《怦然心动》回归了好莱坞黄金时代,那种专注于电影剧情本身精心打磨的电影制作模式。
《怦然心动》在莱纳老爷子的执导下,没有选择好莱坞爱情电影惯常使用的单线叙事结构,而是另辟蹊径的沿用原著小说的叙事模式,采用了双线平行叙事结构。
电影分别以片中男女主角的视角构成了电影的两条叙事线索,进行交替平行叙事,使得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在两个主人公各自的视角之下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观感和魅力。
同时,这种浅显相交、重叠分叉的叙事结构更极大的提升了传统单线叙事所无法比拟的叙事效率,一方面造成了循环往复的时空美感,另一方面又极大的推动着故事剧情的不断发展。
使得电影对后来同类型的青春爱情电影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和思考意义。
影片首先描述的是女主角朱莉·贝克,她在小镇成长的岁月之中,一直坚定不移,堪称虔诚地相信着三件事情,那就是:大树(尤其是那颗对她而言具有特殊意义的梧桐树)是圣洁的、她家后院里饲养的鸡生出来的鸡蛋是最卫生的以及总有一天她会和那个命中注定的男孩——那个心心念念的布莱斯·罗斯基接吻。
而,梦想永远是遥不可及的,事实永远是无比残酷的。自从二年级和布莱斯对视之后有了那电闪雷鸣的一瞬间,朱莉和布莱斯就一句话也没有说过,布莱斯甚至觉得朱莉简直就是个怪胎——不然为什么她会把养鸡和坐在树下看做是乐趣呢?
故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分隔是梧桐树的被锯。
朱莉一直虔诚的认为那颗梧桐树是无比圣洁的,然而她却无法阻止人们对这棵树的伤害。
情急之中,她望见了自己心慕已久的布莱斯,并大声呼吁布莱斯和自己一起守护那棵树,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布莱斯无动于衷的登上校车离开,而大树最终还是无法逃脱惨遭砍伐的命运。
朱莉从这件事改变了以往对布莱斯一味的爱慕,开始重新审视这个男孩是否值得自己去托付真心。
俗话说得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爱情对于一个人的确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珍贵存在,但是倘若爱一个人就要为之牺牲自己的尊严和个性,那么这样的爱情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看到布莱斯把自己送的鸡蛋随意扔弃,想到父亲曾经对自己说过的那番意味深长的话语,朱莉彻底对这个男生失去了兴趣。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罗伯特·麦卡蒙在他的不朽名作写下的那句名言“就像射箭一样,你明明射准了,而且很笃定自己会百分之百命中,没想到箭射出去,还没有射到红心就被一阵突如其来的风刮走了……”
而原本对朱莉丝毫不感兴趣的布莱斯,却通过祖父意外的得知了自己当年出生时的差点遭遇的不幸,对朱莉家庭的不幸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透过朱莉的家庭,布莱斯一步步走进她的世界,逐渐发现这个女孩身上那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和魅力……
电影当年的上映,首先引发的是成人世界里对于爱情的思考与讨论,其次就是东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如果朱莉和布莱斯这样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我们丝毫不会怀疑,两个人恐怕还没来得及好好眉来眼去,就会被父母、老师拉到一旁好好教训。
应试教育体系日渐完善的今天,中国社会对于青少年感情的态度,却始终没有丝毫的改变,早恋依旧被视为阻碍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洪荒猛兽。
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我们的教育是否应该更加全面和人性,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还要注重对他们的情感教育,保持良好的情商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丝毫不亚于渊博的学识。
家庭就相当于孩子的避风港,或者说另一所学校,如果说在学校我们学到的是知识理论,那么在家里我们所学到的是价值观念。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自己在追逐梦想的同时能够为之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懂得自尊自爱在成长过程之中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
透过电影中布莱斯和朱莉的恋情,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的很大一部分剧情表面上是在描述两个青春悸动的孩子互相了解,互相爱慕的过程,而实际上却是在探讨家庭该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问题,以及男孩与女孩该如何进行正常交往的问题。
布莱斯的家庭(主要是他的父亲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他对朱莉产生偏见,并且对生活不抱有任何的重要因素。而朱莉父母的教育则造就了她别样的坚毅与果敢。
电影中树的存在则象征着两个人的恋情,就像喜欢布莱斯一样,朱莉同样对那棵梧桐树有着深厚的感情,她总是喜欢爬上树,独自眺望远方(也常常期待着布莱斯能够出现在自己眼前,能够和自己一同眺望远方),忘掉一切俗世浮云。
但是后来有人要将树砍掉,树的被锯象征着朱莉心中那个风度翩翩的小男孩布莱斯不再是她心中那个无比完美的存在。就像影片中,朱莉的父亲在倾听了女儿的哭诉之后,别有深意地说的那句:“是时候了……”
曾经伴随着朱莉一同成长的这棵象征着初恋的大树,从此化为乌有,成为了一幅画,永远变成了朱莉成长的一部分。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在影片前半段对朱莉丝毫没有兴趣的布莱斯开始醒悟。特别是深夜里爷爷说的一番话“有些人沦为平庸浅薄,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
可不经意间,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从此以后,其他人就不过是匆匆浮云。”让他开始反思一直以来对朱莉的所作所为。
在以前所未有的眼光看待这个原本毫不起眼女孩时,布莱斯逐渐为之着迷,并且嗅到了爱情的萌动。
曾经对生活和自然充满冷漠的他,在朱莉和爷爷的举止影响之下,有了自己的“洗心革面”。
这一阶段,对爱情有了更加成熟和理智判断的朱莉对待布莱斯的态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布莱斯则逐渐陷入了爱恋和自责之中。透过两个孩童单纯的视角,导演似乎在向观众发问:孩童尚且知道爱情的可贵和不易,处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怎么能够随随便便的处理和看待自己的情感问题呢?
直到最后,历经了种种挫折和考验,布莱斯和朱莉最终走到了一起。在影片结尾,两个人共同种下了一棵新的树苗,这一幕情景象征着原本不复存在的爱意再一次萌发。
在看《怦然心动》以前,对于一部简简单单的纯爱电影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的热捧和称赞,我是心存疑惑的。可走到了故事的结尾,回顾整部电影的故事发展,我发现影片不仅仅只是一部讲述青春恋情的爱情电影,它更多的是对青春和成长的思考。
电影中的朱莉和布莱斯在他们相识相知的青春岁月之中,历经酸涩与甜蜜,才最终懂得什么是爱。在今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廉价和功利的时代里,影片中作为两个孩童的男女主角对爱的探寻和思考,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电影对于导演罗伯·莱纳而言,同样是其电影生涯中一部至关重要的作品。2007年,当时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罗伯莱纳用一部《遗愿清单》表达了对生命价值和对人生目标的终极思考,引发了人们的广泛热议和深思。
三年之后,罗伯莱纳又用这部《怦然心动》表达了对青春和成长的关注。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达了对创作这部电影的想法,他认为每个人在十二三岁的时期,都会对生命中的许多事情产生属于自己的疑惑。
在这样的一个阶段,如果能够遇到一个类似人生导师的角色一直陪伴着你成长,那么人生将会变得前所未有的明亮。
许多看过《怦然心动》的人们,也都会因此陷入对往昔岁月的忆念之中。不管是尚处于青春悸动中的少男少女,还是已为人父母的成年人,或许都曾有过电影中这般绚烂而又懵懂的青春岁月,也曾有过属意的那个“真爱”。
但是白驹过隙、时过境迁,或许自己最终的伴侣已然不是最初的那个人,这是一个无法回头的缺憾。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努力活在当下才是对当初那段感情最好的怀念。
作者:迷影生活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c152c738f376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