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不是药神》自上映以来持续“霸屏”,不仅成为各种小屏幕的话题焦点,而且也持续占据影院的大银幕,排片率、观影人次及票房屡创新高,同时收获了豆瓣评分9.0分、微博大众评分9.5分和猫眼评分9.7分的好成绩,从主流媒体到自媒体都对这部影片做了足够的肯定。可以说,这部影片在获得良好口碑的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商业电影,尽管存在着诸多商业电影的套路,但是瑕不掩瑜,这部电影直面社会现实问题,折射出现实主义的人性光辉,对现代社会中的人性危机与社会危机给予积极的审美性观照,使电影与现实之间建立了必要的“血肉联系”。
由于各种原因,一直以来中国商业电影与社会现实问题之间存在较多疏离,电影过度执着于对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外部追求,而思想性不足,内涵建设乏力,这也是中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发展的重要制约。回顾新世纪以来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预见,具有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将是推动中国电影持续繁荣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影片改编自印度抗癌药“代购第一人”的陆勇的真实事件,描述了普通中年男子程勇率领的印度神药售贩团队,从牟取暴利到良知苏醒,在善与恶、情与法的边缘挣扎的故事,引人深思。整部影片通过紧凑的剧情、演员卖力的表演以及深刻的主题赢得了大众的认可与肯定。
影片在人物塑造与主题思想上表现了独到之处,但整部影片采用了传统的故事结构以及情节走向,整体叙事节奏把握得流畅自如,从普遍存在的却一直被大众避而不谈的问题入手,引发受众对现实的思考,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影片的观赏性,将民生与现实问题放到影片之中,为我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起到一个良好的开端与引领作用。
基于真实生活,用艺术手段表达才是现实主义的真正诠释。现实主义电影所体现的深切的现实责任感,是指创作者倾注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现实生活的总体观照以及对其内在本质的深刻洞悉。当影片记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影片。多主题的诠释更能反映生活的复杂性。
在现实主义电影缺失的当下,以《我不是药神》为代表的具有底层叙事特征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显得弥足珍贵,这部电影不仅彰显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电影精神,而且聚焦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通过影像实践来传达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具有人本主义的价值追求。
影片《我不是药神》围绕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与生存问题展开叙事,没有过于表现其中的戏剧性,也没有视听奇观式的展示性情节,而是在日常性的叙事节奏中串联起琐碎的生活片段,观众看到的是小人物在生活中的挣扎,其中有我们所熟悉的生活影子,让我们对小人物的身份与境遇感同身受。
当下不乏表现小人物的电影,但是真正具备底层叙事特征的电影却乏善可陈。在徐峥作为主创参演的电影中,小人物一直是他所擅长诠释的角色,但是在更多时候,那些集嬉笑怒骂于一身的小人物身上展现的多是戏剧性色彩而不是现实主义式的命运纠葛或人性体验。从他参演的《人在囧途》,到由他执导的《泰囧》和《港囧》,片中的小人物在光怪陆离的戏剧式经历中,尴尬地串联起诸多喜剧桥段,成为具有标签意味的消费符号,小人物身上因承载了太多的娱乐效果而缺乏真正的现实意义。
此次徐峥监制、主演的《我不是药神》不同于此前几部表现小人物电影的叙事形态,具有非常突出的底层叙事特征,小人物的现实意义凸显。一般说来,底层叙事是以创作者对底层人物或底层社会的关注并以之作为表现客体所展开的叙事,底层叙事的根源可以追溯至18、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由于底层叙事更多地表现了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与精神状态,因而往往能够引起大众的广泛情感共鸣,同时由于底层叙事致力于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因而呈现出较强的社会批判色彩。
结语:
《我不是药神》作为一部在现代商业化体制下完成的电影作品,没有落入当下商业电影的俗套,去追求华丽的视听奇观效果或流光溢彩的情节桥段,而是执着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底层叙事,积极关注现实、关注社会中的小人物命运,以社会责任意识践行影像的价值追求,成为近年来罕见的、充满正能量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电影上映以来所取得的票房佳绩反映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认可。这部电影对社会敏感问题的大尺度介入及其在电影审查中获得的政策支持,充分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充分彰显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伴随着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业在外延上的不断升级,中国电影的内涵建设也在不断进步,传承现实主义精神的当代电影将助推中国电影迈向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酒柒酱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7644e08f446b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