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2020
04

林清玄《不辩,是一种智慧》

林清玄先生的这本书是高中时代某位好朋友送给我的,应该是在我的某次生日。扉页上是好友当时真挚的留言。

高中时在学校看这种所谓的“闲书”是老师眼中的大忌,加之我的生日与考试离得很近,当时只顾得一心备考,收到礼物后随意翻看几页便置于书柜之中了。只是没想到再次翻开已是二三年以后了。


 林清玄《不辩,是一种智慧》 王凯丽kellywang最新动态
扉页内好友的手写祝福

这是林清玄先生编著的一本散文集。

按照原先看散文集的经验,想着书名应该是取自书中众多散文中的一篇,而那一篇便也自然是这众多散文中最出彩的一篇。然而我翻遍目录也没有找到名为“不辩,是一种智慧”的那篇散文。

那么,这是作者直接向读者抛出的结论吗,又或是这本散文集所谓的“核心”呢?

封面上,标题旁,更是写了十六个饶有意味的字——“白鹭立雪,愚人见鹭,聪者见雪,智者见白”。能触见这突如其来的画面感,却又始终觉得隔着一层雾,终是没能彻悟作者的那番意境。

就这样,带着书名、封面和作者留下的一大堆疑惑,我正式开始了这本散文集的阅读。

01 自序

书中自序由两小篇散文和一篇说明组成,三篇短文从叙述的内容来看其实并未太大关联,但短文的名称都取的极其诗意且有层层递进的意味——“榉树与香樟的牵手”“玫瑰与钻石的拥抱”“温柔与感动的交织”。

在第一篇“榉树与香樟的牵手”中作者讲到在逛江苏的园林时看见许多高大的榉树和香樟,树形苍古悠美。

心中起了疑情便问朋友缘由。后来了解到这是江苏古代的习俗。

因为“榉”与“举”同音,所以古代的大户人家生了男孩就会在花园中种上一棵榉树,期许孩子未来可以中举。

那若是生了女儿呢?人们便在园子里种一棵香樟,来表达内心的欢喜。

要知道,在中国古代那个“重男轻女”的封建时代,在中国其他的地方,生女儿都叫“弄瓦”,生男孩才叫“弄璋”。只有在江苏例外,生女儿的欢喜不亚于男孩,所以也种上一棵樟树来纪念,表示生女儿也是“弄璋”。

这偶然得知的历史让作者感动不已,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我围绕着那些两人才能合抱的榉树和香樟,内心感动不已,想到几百年前的人就有这样深刻的期许和祝愿,就像受到春风吹拂,澎湃而波动……”。

然而榉树与香樟的故事还未完。

等那群男孩女孩长到二八年华,园中的榉树与香樟也会高过围墙,眼前的榉树和香樟便成了古代的婚姻密码。人们走过围墙,见着榉树探头便知是这家少年可以娶亲了;如果长出围墙的是香樟,就知道这家的姑娘可以出嫁了。

似乎现在望着这些探出园墙的榉树香樟,心中依旧如窥见密码般喜悦万分。只觉循着密码便可找到古代父母那些美好的心愿,和南方人骨子里的浪漫精神。

但浪漫精神却不止于此。

在江苏如果请人喝酒,最好的待客不是昂贵的红酒,不是浓烈的白酒,而是窖藏多年的黄酒。

江苏的许多地方,生孩子时父母都会请最好的酿酒师酿许多黄酒在地窖里。男孩长大娶亲时,拿出一半当聘礼,一半邀亲友共饮,称“状元红”;若是女儿,则一半当嫁妆,一半共饮,叫做“女儿红”。

那黄酒如何变“红”呢?一是为了喜庆;二是多年酿造酒色偏红;三是为了祝福,酒缸上贴满了红纸。

作者写道:“我每次看朋友从橱柜中小心翼翼地捧出一缸老黄酒,一打开封存了数十年的酒香,从时空的长廊汨汨穿出,未饮已先醉了。”

至此,作者向我们抛出了第一个问题“行走在人生的时空中,你是否驻足细看过这借来的时间抑或空间?”所幸作者在漂泊中还有明觉,那么我们呢?

第二篇“玫瑰与钻石的拥抱”开头便是清代诗人张灿写过的一首诗: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字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是近乎白话的一首诗,毫不晦涩地点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这里作者向我们抛出第二个问题,“象征着浪漫情怀的玫瑰与象征着世俗金钱的钻石比价,当如何选择呢?”

作者给出了他的回答“浪漫与感动,如鸟之双翼,使我在平凡的山水中,随风鼓翅,飞跃群山,观照了山水的不凡……”那么我们呢?


作者将散文分类成三卷:第一卷 智慧命第一;第二卷 走向生命的大美;第三卷 快乐无忧是佛。

如每卷标题,作者在第一卷主要阐释的是“智慧是什么”;第二卷则主要讲述发现生命中的美好;第三卷重点探讨人生的心境。

下面将从每一卷中挑选些许美文片段进行品读。

02 第一卷 智慧命第一

智慧是一种看生活的心境

这一卷开篇的文章叫“幸福的开关”。

作者讲到自己儿时想要喝汽水而由于家境贫穷而不得的境况。作者小时候对汽水有一种特别奇妙的向往,原因不在汽水有什么好喝,而是由于喝不到汽水。

他如是写道:“有一回,我走在街上的时候,看到一个孩子喝饱了汽水,站在屋檐下呕气,‘呕——’长长的一声,我站在旁边简直看呆了,羡慕得要死掉,忍不住忧伤地自问道:什么时候我才能喝汽水喝到饱?什么时候才能喝汽水喝到呕气?因为到读小学的时候,我还没有尝过喝汽水喝到呕气的滋味,心想,能喝汽水喝到把气呕出来,不知道是何等幸福的事。”   

后来,在某堂兄结婚前作者谋划了一场偷汽水的计划并发誓要喝汽水喝到饱,至少要呕气!

“第二天我一直在庭院前窥探,看汽水来了没有。到上午九点多,看到杂货店的人送来几大箱的汽水,堆叠在一处,我飞也似的跑过去,提了两大瓶黑松汽水,就往茅房跑去……我把茅房门反锁,接着打开两瓶汽水,然后以一种虔诚的心情,把汽水咕噜咕噜地往嘴里灌,就像灌蟋蟀一样,一瓶汽水一会儿就喝光了,几乎一刻也不停的,我把第二瓶汽水也灌进腹中。我的肚子整个胀起来,我安静地坐在茅房的地板上,等待着呕气,慢慢地,肚子有了动静,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气翻涌出来,‘呕——’汽水的气从口鼻冒了出来,冒得我满眼都是泪水,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喝汽水喝到呕气更幸福的事了吧!’然后朝圣一般打开茅房的木栓,走出来,发现阳光是那么温暖明亮,好像从天上回到了人间。”

作者在描写“喝汽水呕气”这一场景时极具画面感,对喝汽水喝到呕气这一美好念想使他即使后来偷汽水是在臭烘烘的茅房里喝也暂时忘却了茅房的臭味,忘记了人间的烦恼,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脑中浮现文章中“呕气”画面的同时,你是否也领悟到我们生命中的种种幸福其实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到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

智慧是直面缺憾、生生不息的姿态

这一卷还有一文,名“学插花”。

作者讲自己某位朋友在学插画,是日本某一流派的花艺。而自己素来对日本花艺无甚好感,认为是集匠气与矫作于一炉。

那位学插花的朋友说起学插花是她获益最大的一件事——“她说:‘我刚学插花时,老师教怎么插,我们就怎么插,三个月以后我才发现,老师每次插的花不是一朵、三朵、五朵,就是七朵、九朵,几乎没有二四六八的。我心里起了疑情,双双对对不是很好吗?为什么插花都要单数呢?我很慎重地去问老师,那位日本老师说,一三五七九是单数,插出来的花叫做‘生花’,就是有希望的花,由于不圆满,才显得有希望;双双对对的插花是‘死花’,因为太圆满了。我听了好感动,留一些缺憾、有一点理想不能完成、永远留下一丝丝不足才是最美的呀!’”

虽说我早已了解到日本与中国不同,以奇数为吉数,但看到此文时才真正感悟其中缘由。人生事事顺遂,追求圆满自然是好事,但谁也无法保证此生无一二缺憾傍身,若真有无缺憾之人,这“无憾”便也是一大缺憾了吧。偶遇缺憾之时仍能恒常保持着一个有希望的观点、生生不息也是人生一大智慧了。

智慧是尊重自然、遵从时序的观照

作者在“无风絮自飞”一文中讲到,在他们家乡有一句话叫“菜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无法分辨的。作者有些不以为然,有次发了笨心,想彻底地分辨两者的不同,却把丝瓜和肉豆的茎叶都扯断了。不料,一旁的父亲看后觉得好笑。

作者这样写道,“父亲看见了觉得很好笑,就对我说:‘即使你能分辨这两株植物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只要在它们的根部浇水施肥,好好照顾它们长大,等到丝瓜和肉豆长出来,摘下来吃就好了,丝瓜和肉豆都是种来食用的,不是种来分辨的呀!’”

丝瓜与肉豆虽无法分辨,但丝瓜仍是丝瓜,肉豆仍是肉豆,这是永远不会变的。丝瓜是依自然之序而生长的结果,依照自然的发展,常常回头看自己的脚跟。“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花与絮的飞落不必因为风雨,而是它已进入了生命的时序。

“在人生的对应关系上也是如此,一个人只要站稳脚跟,努力向上生长,有时不免和别人纠缠,又有什么要紧呢?不忘失自己的立场和尊严,最后就会结出果实来,当果实结成的时候,一切的纠缠就都不重要了。”

03 第二卷 走向生命的大美

“美”需不断求索

这一卷中作者收录了许多极短的文章,大都百来字,写法与叙述角度却是极其新颖。

这里拿出一篇与大家分享:

「我躺在田野上看山,山不高,但姿形优美。

我努力地想象着山那一边的情景,也许它刚播种不久,有一片新芽的绿,也许它已是收割后的苍凉。虽然我那样想着,但却完全不能确定山那边的风景,除非我站起来,爬到山的顶上去看。

阳光从那边转来,它知道山;鸟飞过群山,它知道山;风从山头吹过,它也知道山;只有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上山。这是我感觉在山之前,我是多么渺小,那不是一座高山,因为我懒得上,它就格外高了。」

作者给这篇小短文取名“风知道山”,而言外之意便是“自己不知”。为何不知,因为从未亲身走入山中探寻,对山河鸟兽的印象全凭空想。并非高山,只是不曾亲历,便觉自身渺小如斯了。生命之美需踏遍山河才能体悟方寸吧。

“美”需沉心感悟

这卷中另一篇让我动容的是“鸟与音乐”。

「看见鸟飞的时候,我的耳朵总是自然响起音乐。

稻田里白鹭鸶飞翔的姿势,使我听见了小提琴的声音,从容、优美,而有自尊。

雨后剪着尾羽的燕子,时张时弛,使我听见了钢琴的声音,欢愉、跳跃,而昂扬。

山谷里盘飞展翼的鹰,使我想起了大提琴的声音,喑哑低沉,带着一些孤寂与淡淡的忧郁。

追着渔船波浪的海鸥,使我想起了竖琴的声音,繁复但理性,有着生活的雅韵。

屋边成群的麻雀,它们热烈地交谈,使我听见了庙会里的北管,急管繁弦,仿佛进香的人潮。

黄昏出来觅食的蝙蝠,使我听见了洞箫的声音,乌乌的,带着沉重没有目标漂流的感觉。

在高楼大厦上面绕圈子的鸽子,使我听见了胡琴,缠绵、反复,带着无奈。

有一次在垦丁公园看成群的候鸟,此起彼落,竟听见了琵琶声,声声都有关外的风。

而常常在听音乐的时候,闭上眼睛就看见鸟飞翔的样子,有时配着海浪,有时配着平原,有时配着森林……

每在这些时候,我总觉得人的五官并没有分别。」

其实比起称它为一篇散文,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首诗。各式各样的鸟禽也组成了各样的乐曲。心境与情绪的不同又像是听见了别致的乐器。但凭肆意而恢弘的想象把我们带入自然,只顾好好地闭上双眼,沉浸心灵。

“每在这些时候,我总觉得人的五官并没有分别”。

“美”需回顾反思

这一卷最后要分享的一篇文颇具历史观的意味。

作者定居在加拿大温哥华时,与朋友去海边公园看大雁。朋友买了一些零食和众多游客一样进行投喂。这些大雁体型巨大,朋友说到这些大雁已经没有南飞的习惯了,冬天它们躲在建筑物里避寒,有人喂食就飞出来吃,冬天也就这样过了。

朋友感叹,总有一天,全温哥华的大雁都不会再南飞了,候鸟变成留鸟,再过几代,大雁的子孙会失去长途飞行的能力,然后再过几代,子孙们甚至完全不知道有南飞这回事了。

作者听后内心百感交集,不禁自问,我们如此投喂大雁,到底是对是错呢?如果为了一时的娱乐,而使大雁无法飞行、不再南飞,实在是令人不安的。作者在文末这样写道:“不南飞的大雁,除了体积巨大,与广场上的鸽子又有什么不同呢?一路上我都在想着……”

这是一篇近乎反思性的文章,写得很有意思。我们有时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确实是没有想过后果的,即便想过也不会想到几代人之后。生命路上,时时回顾,时时反思,那些“美”才能流传更久,保有更真。

04 第三卷 快乐无忧是佛

这一卷作者通过自己修习佛道的经历来讲述了自己面对人生的心境。

由于我对于禅学研修甚少,所以只取作者部分观点与大家一起品读,对于佛道具体并不做评述,大家感兴趣可自行了解。

所谓“自由”

作者在“快乐无忧是佛”一文中讲到一个故事:

有人问禅师:“如何是解脱?”

他说:“谁缚汝!”

(没有人绑架你,为什么求解脱呢?)

“如何是净土?”

他说:“谁垢汝?”

(没有人污浊你,为什么求净土?)

“如何是涅槃?”

他说:“谁与生死与汝?”

(没有人给你生死,到哪里求涅槃呢?)

其实禅师的三个回答都指向了自由的来源其实不在他人它事而在自己。

若能懂得无时不是解脱之境,无处不是净土所在,永远都在涅槃之中,长空不碍白云飞;若觉不自由之时常常拿出这三答细细揣摩,便知所谓自由了。

认识“自我”到主掌“自我”

作者在“吾心似秋月”一文中讲到“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笑谈、一个动作而心不安,甚至茶饭不思、睡不安眠”。但其实,这些眼神、笑谈、动作在很多时候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之所以心乱,只是因为我们的在乎。

我们时常在报纸上看到许多自虐、自残甚至自杀的人,理由往往是:“我伤害自己是为了让他痛苦一辈子。”但现实是,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自我伤害,往往不一定使别人痛苦,却一定使自己落入不可自拔的深渊。

作者写道:“我的苦乐也应由我做主,若由别人主宰我的苦乐,那是蒙昧了心里的镜子,有如一个陀螺,因别人的绳索而转,转到力尽而止……”

或许认识自我的最终目的便是为了主掌自我吧。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即使明月为云所遮,我知明月犹在云层深处;碧潭在无声的黑夜中虽不能见,我亦知潭水仍清。


三卷读罢,我想作者在文字的涓涓细流中已回答了书名与封面中的问题,希望你也有了自己的答案。

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没能在多年前收到礼物的那晚拜读此书。若你也能从书中片段里寻找到些许慰藉,便是此次分享的价值了。



作者:整天哈哈哈的少女阿姨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f6466a159776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