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2024
06

时间的陷阱:艺术品如何“欺骗”艺术史家

欧文·潘诺夫斯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理论家之一,他的《图像学研究》被誉为让“英国人知道了什么是艺术”。

但书中有一章节,如果他还在世,一定会想删掉。

这一章节解读了老卢卡斯·克拉纳赫画作《摘眼罩的丘比特》。其中一段是这么写的:

“小丘比特试图摘掉蒙在眼上的丝带,他即将重见爱。他站在庄严肃穆的《柏拉图全集》上,预示着飞向更高的领域。”

时间的陷阱:艺术品如何“欺骗”艺术史家  王凯丽kellywang最新动态 上海seo第1张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摘眼罩的丘比特》,1530年,脚上踩的是《柏拉图全集》

显然,潘诺夫斯基认为,这件作品象征着柏拉图式的爱情道德观和人文主义,是整幅作品的核心与精彩之处。

为了证明这一点,潘诺夫斯基甚至历经千辛万苦,在16世纪晚期的一本寓言画册中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寓言故事”,也算是一个奇迹吧!

然而,在他离世五年后,情况发生了180度大转变。

1973年,博物馆工作人员无意中发现,画中的《柏拉图全集》竟然是后来被人加上去的!也就是说,克拉纳赫的画作与柏拉图毫无关系。

为了恢复画作的原真性,修复师将《柏拉图全集》清除掉了。

如果潘诺夫斯基多活五年,多少会有点尴尬吧?

为什么如此伟大的艺术史学家也会被欺骗?

因为他忽略了艺术品的一个公理:一幅画作的当前状态与它刚完成时的状态并不相同。

经历过历史洗礼的艺术品会有不同程度的老化与损毁。它们可能经历了重绘、清理、装裱、熨烫甚至火灾,它们的表层可能变暗、褪色、开裂、剥落……研究时,首要任务应是确定艺术品的原始模样。

但,现今许多艺术史理论都建立在已经老化或重绘过的作品之上:

时间布下许多陷阱,只等粗心大意之人。

再来看另一个故事。

达·芬奇有一幅画,最初被称为《施洗约翰》,如今也被称为《天使报喜》,这是怎么回事呢?

《施洗约翰》描绘了一个天使形象,许多证据表明这幅画并非达·芬奇亲笔,而是出自他的作坊。1915年,修复师发现在兽皮与十字架之下,竟藏着一位穿着希顿古装的天使!

时间的陷阱:艺术品如何“欺骗”艺术史家  王凯丽kellywang最新动态 上海seo第2张

上图:穿希顿古装的天使,下图:穿兽皮手拿十字架的天使

在乔治·瓦萨里的《艺术家的生活》中,有一段文字记录了达·芬奇的一幅天使画作:

“天使举起一只胳膊,透视法很好地呈现了从肩膀到肘部的形象;天使的另一只手触碰胸部。”

发现了吗?这位穿希顿古装的天使与瓦萨里的描述惊人一致,有的艺术史家于是认定《施洗约翰》其实是达·芬奇的真迹。

虽然关于达·芬奇真迹的说法并未完全令人信服,但穿希顿古装天使的故事迅速传开,达·芬奇的研究者们也开始将《施洗约翰》改名为《天使报喜》。

1989年,故事再次反转。在进行新一轮修复时,修复师发现,重绘部分在1915年的修复过程中并未被清除。究竟是什么原因,谁也不知道。

以上两个故事属于极端案例。一幅画在制作完成后的几个世纪里可能被添加或删减内容,这极易误导艺术史学家。然而,重绘并不是唯一误导艺术史学家的方式。另一种更常见的“欺骗”方式来自表面颜料的化学变化。

拉斐尔的《主显圣容》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基督变身的场景,下半部分是基督门徒驱魔的场景。画的下半部分强光映衬着漆黑的阴影,以非常戏剧性的方式呈现。许多关于拉斐尔的书籍和文章认为,这种明暗对比引人注目,是拉斐尔为增强画作的冲突效果有意为之。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