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每天起床的唯一目的:去画画,去创造美好的事物,去创造比昨天更美好的事物,不放弃,与人竞争,并且雄心壮志。
——卢西安·弗洛依德
卢西安·弗洛依德(Lucian Freud,1922—2011),1922年出生于德国柏林,表现派画家,英国最伟大的当代画家之一,偏好人物画像与裸体画像。他在1995年创作的画作《Benefits Supervisor Sleeping》在2008年以创记录的3,360万美元被卖出,也是在世画家画作的最高记录。被泰特美术馆誉为“20世纪毕加索之外最伟大的艺术家”。2011年7月20日因病在伦敦家中去世,享年88岁。(买画网)
他的祖父,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影响了中国的心理学,而他则影响了大批的中国画家,包括陈丹青、刘小东、朝戈、毛焰等都深受其影响,尤以刘小东为代表。对此,刘小东说:“能有弗洛伊德的影子,是我的荣幸。”陈丹青评论他是“最后一位堂吉可德式的大师”。就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也是他的忠实“粉丝”,经过6年谈判,他才勉强答应,并坚持要女王到自己画室做模特,要求至少72次,而衣冠整齐到来的女王最终在画作中却是面目臃肿,尽失尊贵之气,这张作品也成为英国皇室最具争议性的收藏品。弗洛伊德曾经写下一段话,或许可以解释:艺术家永远不需要成为自己的囚徒,风格的囚徒,名誉的囚徒,大笔财富的囚徒。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杨参军说,中国画家都喜爱弗洛伊德并深受其影响,是因为“很多画家都直面绘画本身,但显然没有做到弗洛伊德那样,有力地揭露深刻现实。他用画笔揭示了人性本身的深度。
“还差一点,还可以更好。”弗洛伊德是一个贪求绘画真实感的完美主义者,总希望在多变的人与物上刻画出坚定的实在感,于是,不断用肯定的笔痕转译经过多次观察的某处,一次次,一遍遍,使其更确切,这个过程缓慢而无常,却是值得。他也确实做得很好,因为他“兼具了一个小说家的敏感和一个画家对不同事物兼收并蓄的观察力”以及真诚的表达力。
“我不想有任何特定的方式。我不喜欢事先计划。当我在画一幅画时,我不希望被创作其他作品时的思维方式所约束。虽然我通常同时创作五六件作品,但是在画其中的某一幅画时,我只希望把它想成是自己唯一存在的作品,或者说我只希望把它想成是世界上唯一存在的一幅画。那些画就像所有其他好作品一样,有现实世界的意境在里面。我只对以某种方式体现真实世界的艺术品感兴趣,我不会去关心它的风格是否是抽象的,或是其他的什么形式。”当被问及“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可变性对创作的负面影响是什么?”时。弗洛伊德说,也许你需要具有那种持续寻找缺点和麻烦的性情,它可能会妨碍你获得一直在追求的东西,但在创作中胆子一定要尽可能的大。一个人必须找到不断尝试的勇气。不要一直用一种乏味或可预见的方式创作。不过,我想如果一个人不是每一天都在变化,那么这个人不可能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极为大胆的人。
不论生活还是创作,弗洛伊德一直处于他孤僻专注的自我状态中。“我可以说自己拥有的就是专注,而这不是谁都能学得会的。”任何一个画家可以具有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尽可能严格的自我批评。弗洛伊德就是如此在追寻绘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带着好奇的眼光,独特的感知,找到其绘画中绝无仅有的自我表达与微妙复杂的情绪体验。更加的纯粹的思考、表达,不仅在创作中如此,生活中,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