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书》自1988年10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首次展出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文化界的广泛关注以及热烈讨论。
徐冰耗时4年,雕刻了4000多个伪汉字,然后按照古籍装订的方式严格地制作了天书,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这样郑重其事地制作一本毫无意义的书真的不是浪费时间吗?这些不具备交流功能的伪汉字到底可以带给我们什么?
徐冰真的是要你读懂《天书》吗?不是,对汉字的重新解构实质上正是对汉字的思考,这些不具备沟通功能的文字反而帮我们架起了一座与生活沟通的桥梁。
1、文字的形美常常被忽略。
汉字具有形、音、意三美,但形美却往往被忽略。徐冰的《天书》将汉字拆分、重新整合,形成的新字虽然不具意义但恰恰强调了文字的结构美。
以书法为例,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汉字的音、意二美与其并没有直接联系,而是与形美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很多人却把书写文本当做书法美的本质,无形做基础,而直接介入自己的情感,美其名曰“以书达意”。
但书法其实是在汉字形美的基础上升华的艺术,蔡邕在《笔论》中指出,书法要先入形,且要“纵横有可象”,这样的字才能称之为书法。当有了形的基础,有了对汉字基本结构的认识,才能慢慢投入自己的情感,将自身的感受、体悟溶于笔中,真正做到书为心画。
2、用很长的时间去做一件没有意义的事,这本身就值得思考。
《天书》的制作过程非常严谨,耗费了徐冰很多心血,但越是这样郑重其事越能凸显出其内容空洞背后的荒诞,我们越是敬畏《天书》,就越想从中得到答案,就越陷入一个不可得的状态。于是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事情本身的意义。
徐冰此举真的是毫无意义吗?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徐冰式的人物吗?墨守成规、严肃地做着一丝不苟的事情,却对他人、对社会乃至对自己没有丝毫益处,就像这精致却毫无意义的《天书》。
文字本身是用来交流和传递信息,但徐冰的文字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以拒绝你的方式开启你的思维,以不可解的状态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正如徐冰坦言:《天书》表达了我对现存文字的遗憾。
谁都看得懂的《地书》
徐冰对文字的探索并没有停止,他创作了一本毫无意义、谁也看不懂的《天书》,被一些保守的知识分子认定是“对传统文化的侮辱”。于是到了2007年,他干脆站到了自己对立面,创作一本谁都看得懂的《地书》(2003—2007年)。
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因为工作关系,徐冰常常需要坐飞机。机场和飞机上的图案标识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这些识图不同于传统的语言文字,但同样承载了一定的信息,并力求以最少的文字表述一件较为复杂的事。
从1999年开始,徐冰搜集了上百张类似的说明书,直到2003年,他萌发了以视觉符号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的念头,并将搜集符号的范围逐渐扩大到数学、化学、物理、乐图、舞谱、商标等专门领域,然后借助电脑创作了谁都能看得懂的《地书》。
这本书是徐冰对世界通用语言的尝试,它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无论你来自什么国家、受过什么教育、说什么语言,你都能从中获取一定的信息。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球村”逐渐变成一个事实,图形符号承载信息的能力超越文字本身的障碍而能与人更好地沟通,人们的许多生活和学习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图识取代,表情包的兴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这种情况下,《地书》的出现不可谓不具有时代性,正如徐冰所说:《地书》表达了他对当今文字趋向的看法和普天同文的理想。当然,也有人质疑,以图形符号作为信息载体,其传达的内容的多少和准确性有待评估,就好像同样的符号,不同的人会解读出不一样的意思,但同时它还极具“在时性”,随着图形符号的不断发展,《地书》可以不断扩充,且人人都可以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