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费舍尔,是美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当代国际画坛一位十分活跃的人物,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作为20世纪美国第6次经济衰退时期本土第一个伟大画家艾瑞克·费舍尔,受大众文化的影响,以其画作的悲喜剧似的想象、讽喻的描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美国中产阶级的现状。
尽管他使用的是传统的架上绘画技法,但笔触的随意、色彩的流淌、明暗的强反差和画面构图颇具摄影感又似漫不经心,给人以一次性写生的感受;他的画幅较大,画意极强,颇具艺术冲击力。美国艺术史家阿纳森把他和朱利安·施纳贝尔等归为“新表现主义”者,一度成为被议论得最多的美国艺术家之一。(艺飞万家)
艾瑞克·费舍尔现兼任美国艺术文学学院与艺术科学学院院士。曾举办过众多的群展和个展,几乎美国所有重要的艺术机构都收藏了其作品,比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等;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也收藏了他的作品。
一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童年的记忆往往影响艺术家的创作。费舍尔所选择以美国中产阶级生活为表现题材,是与他的童年遭遇分不开的。他出生于纽约曼哈顿的一个白人家庭。父亲是第三代美国人,工业胶片推销员,成功的上层中产阶级,母亲是美国人,来自圣路易的一个富裕家庭,本来可以使他过上舒适的生活,但母亲是一个酗酒者,家庭成员都被她的酗酒所困扰。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不可避免地受到精神上的创伤。费舍尔生活具有双重现实:外部看,有修理得漂亮的草坪,整齐叠放的衣服,孩子们准时上学等等一切光鲜的外表,内部却因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又急剧波动而充满着恐惧、混乱和厌恶。这对他的人生和艺术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67年艾瑞克全家迁至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他的艺术教育便从凤凰城初级学院开始的,随后他在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和加州瓦伦西亚的加州艺术学院继续深造,1972年获得美术学士学位。1974年,在加拿大新斯科舍艺术与设计学院任教,在那里他遇上了画家爱普瑞·格妮可,1978年两人在纽约市结婚。最近夫妻俩已迁到纽约长岛的萨格港,共同拥有一个配套的工作室。他除了从事绘画创作和美术教学之外,还是纽约艺术学院的一名资深的批评家。
童年的遭遇使得费舍尔从小就成为了生活的叛逆者,以“学习艺术要更简单一些”的念头,选择了凤凰城的初级学院开始学习绘画。无论费舍尔艺术生涯的起点多么平淡无奇,他却很快就在艺术方面显示出过人的才华。仅仅在初级学院逗留了一年,就进入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学习。在教师比尔·斯威姆的启发下,他接触到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神秘主义理论。1970年他进入了加利福尼亚州的加州艺术学院,在那里,他感受到真正现代艺术的气氛,为以后艺术的道路奠定了坚强的基础。
1975年迁居纽约后,为了安放自己的内心,费舍尔开始明确自己的创作目标——生活在郊区的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并把这个题材一直作为他以后的艺术探索方向。“我的安全感来自我了解的我认识的东西:郊区破裂的生活,人们的自我审查,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什么是边界,生活的复杂性。我的作品都是探讨这些。”他的画充满戏剧感,经常会重复描绘一个场景里的不同行动,“就好像一个旅馆里人们来来往往。”
费舍尔通过描绘,反映出一个特定时期和特定阶层人性的矛盾的情感。他的作品让人们关注到美国中产阶级如何向自身的欲望妥协。他画作中的内容, 犹如把时间定格在星期天的下午,表现那些在花园中、长凳上或设备考究的房间里、富裕家庭才拥有的游艇上,诸如此类惬意的环境中自娱自乐的人,只要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费舍尔描绘的人物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极不协调:每幅画中的男男女女和儿童都或稀疏或集中地处于无聊、孤寂的光景中,窘迫、半含尴尬、顾影自怜,或者直视或者偷窥,带着颓废的气息。他们的行为古怪、精神恍惚,好像处于另一个精神世界当中。
在表现他所钟情的题材时,费舍尔采用了传统的油画写实手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竞争激烈的艺术世界,仅仅靠传统写实方法,是不可能获得艺术声誉的。在当时美国的美术教育下,许多年轻的艺术家都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他们熟悉历史发生过的各种艺术流派,加以信息流通迅速,多半都采取包容各家风格技法的折中风格。费舍尔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采用了传统的油画写实手法,但为了表达他的艺术主题,他又吸收了大量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和信息,采用类似摄影的效果,并把它们引入画面,使他的创作呈现出区别于传统写实绘画的特点。《公园里奇怪的角落》,整个画面看似电影镜头剪辑,正在修草坪的那个男人头部甚至被截去了半截,在传统的绘画构图中,这种现象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而画面色彩的明度强烈反差,形成了强烈的光感。整幅画给予观者强烈的电影场面印象,时代感也随之凸显出来。
特殊的时代总能产生特殊的大师。费舍尔就是在这个特殊时代孕育出来的,执著地反映着他所生活的时代与社会的真实。这恰恰是艺术当代性最大的内涵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