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2021
03

《回归,还是出发》:人文精神是艺术家的第二生命


《回归,还是出发》是高尔泰修订再版的文学与艺术评论文集,收录了二十一篇文艺作品评论、人文和艺术问题探讨等文章,文中充满了高先生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以及对文学创作、文学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见解。

高尔泰注重人文精神的价值,强调文学作品对人的关怀。他在书中多次提及,文学是人学,文学的对象是人,是人类心灵的产物。因此,创作者首先应该深入理解人和人的现实处境,如实反映自己以及民众的切身体验和具体感受。

书中提到一种说法,认为作家群体是社会肌体最敏感的部分。这个观点对现代主义作家尤其适用。他们不仅要善于运用语言,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自我意识、道义感和同情心,充分理解社会中最深刻、最尖锐的矛盾所在,敏锐地捕捉到现实中的苦难和荒谬,并勇于发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更多人。在作品中能够以自己灵魂的力量,去摇撼别人的灵魂,这是文学创造的价值所在。

简言之,诚挚深厚的人文关怀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价值内核,人文精神是艺术家的第二生命。

在《<绿化树>印象》一文中,高尔泰认为《绿化树》这部作品可能是“装饰武器的鲜花之中”“最鲜艳的一朵”,虽然细节很好,但各部分之间缺少整体上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没有客观描写当时的真实。


2.webp.jpg 《回归,还是出发》:人文精神是艺术家的第二生命 王凯丽kellywang最新动态

在《“看客”的文学》一文中,高尔泰批评“看客文学”冷漠、麻木,或对现实问题冷眼旁观,或对敢于反抗的人群起而攻,总是本能地站在强者一边而对弱者不利。他把这类“看客文学”比喻为“装饰着镣铐的花朵”,是“文学的死胡同”。

同样,在《我怎么看文学——从敦煌经变说起》一文中,高尔泰评价莫言的作品,认为他的创作方式的确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因缺少了很重要的东西,即“道义感和同情心的阙如,也就是人文精神的阙如”,损害了其文学价值。

不难看出,以上批判皆出于相同的原因,即高尔泰认为这些作品缺少人文精神,没有达到他希望作品实现的文学价值。

在作品文学价值的追求和衡量上,高尔泰对人对己一视同仁。他在《文盲的悲哀》中谈到自己的英文版作品出版所经历的周折。出版方首选了有名气的译者,也制定了隆重的宣传方案,成功指日可待。但因第一份译稿阉割了反应社会问题的多处细节,仅保留了“趣味”故事,伤害了原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人文价值,他放弃即将获得的潜在收益,选择坚决拒绝。对他而言,作品的人文精神内核才是最重要的。

高尔泰在《文学的当代意义》中明确提出,“文学的当代意义是启蒙”,是要唤醒民众的自我意识,让民众建立主体意识,开拓精神维度,培养美感、崇高感和羞耻心,以及转换民众文化心理结构。这是一份责任重大且有意义的历史任务,而创作者们理应自觉担负起这份历史使命。

现实中有一些艺术作品,不但没有展现美、实现启蒙民众的目的,反而跟风、猎奇、过度追求商品化,没有任何价值。像《黑方块》那样的极端作品,故作高深莫测,专家、媒体们曾争相从各种角度给出不同的深度解读。当真相揭开、证明该作品除了种族歧视毫无任何深意时,整个过程像皇帝的新衣一样荒诞可笑。过度追捧这些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作品,是人文失落的典型现象。文学创作中同样如此。

针对这种现象,高尔泰提倡要“回归文学本体”,也就是向人回归,保持独立的自我意识,富有道义感和悲悯情怀,用心创作,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的命运,展现真实心声和情感体会,追求美,同时也要抵抗功利的影响。

这样诚意创作出的作品才能感人至深,以强烈的感染力直抵心灵,激发读者的共鸣,达到摇撼他人灵魂的效果。或许这就是高尔泰通过《回归,还是出发》所传递出的艺术追求。他希望文学创作能摈弃过度商业化和脱离现实的趋势,回归到文学本体、回归到人,以饱满的人文精神再出发,用情感和价值的力量,追寻启蒙大众的现实意义和远大目标。




作者:山千黛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19ff4d9e7060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